+

【教师专访】以热爱驱动创新:一位青年学者的科研征程——专访学院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获得者丁明娜博士

时间:2025-09-09 10:22 作者:王洁 责任编辑:姜强 审核:王洁 于全德 段宏伟 浏览量:

“科研是一场需要耐得住寂寞的长跑,但每当在实验室里看到数据突破的瞬间,所有的坚持都变得值得。”刚刚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学院机械工程系丁明娜教师这样说道。从优秀博士毕业生到独立开展创新研究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她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对科研与教学的双重坚守。

潜心钻研:在卡脖子领域啃下硬骨头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5年度项目评审结果,丁明娜博士申报的课题《航空框梁零件用大切深减振渐变螺旋铣刀设计与性能评价》成功获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原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最高层次科研资助体系,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获批,是衡量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与学术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航空制造领域对加工精度和效率要求极高,特别是在框梁零件加工过程中,振动问题一直是制约加工质量和效率的关键难题。”丁明娜介绍道。她的研究旨在通过创新刀具设计,解决航空航天制造中的实际痛点,这一课题的选择体现了一名科研工作者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使命担当。

丁明娜自进入学院以来,始终专注于复杂刀具设计与切削状态智能监测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近3年来,她在《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es》(中科院1区TOP)、《Thin-Walled Structures》(中科院TOP)与《机械工程学报》等国内外行业顶级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已授权4项。这些扎实的研究积累,为本次项目的成功获批奠定了坚实基础。

厚积薄发:从优秀博士到独立科研工作者的蜕变

丁明娜教师在博士期间就展现了出色的科研潜力,荣获中国机械工业金属切削刀具协会颁发的“优秀博士研究工作论文优秀奖”,并获得黑龙江省教育厅2024年度“新时代龙江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项目资助(全省仅100项)。

2025年1月博士后入站以来,她作为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深入研究、攻坚克难。其项目“渐旋智析——大切深减振渐变螺旋刀具研发及其加工过程实时监测系统”在首届黑龙江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赛道铜奖,创下本校在该赛事中的最好成绩。

2025年8月 第十八届切削与先进制造技术学术会议颁奖现场

2025年7月 首届黑龙江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本项目答辩现场(黑龙江新闻联播画面)

感恩前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

谈及此次项目获批,丁明娜表达了对学院及两位导师的深切感激之情:“由衷感谢学院一直以来为我们青年教师创造的优良科研环境和全方位的支持。学院系统的科研培养体系、常态化的学术交流机制以及针对国家基金申报组织的专家评审与指导,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成长平台。”

她特别感谢博士导师刘献礼教授:“刘老师将我领入科研殿堂,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为我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榜样。在本次基金申报过程中,刘老师在关键科学问题的凝练和创新点的提升方面给予了极具洞察力的指导,特别是在项目选题和表述上倾注了大量心血,确保其既能准确概括研究的核心内容,又能突出项目的创新性与科学性。”

同时,她尤其感谢博士后导师岳彩旭教授:“岳老师在我攻读博士期间和博士后阶段在课题方向把握、学术思想凝练以及团队协作方面均给予了我极其悉心的指导。本次青基项目的成功获批,同样离不开岳老师的倾力指导。岳老师作为学院特邀专家,为我们全院教师做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申报经验分享讲座,其系统而无私的分享为我理清了申报要点、规避了常见误区。同时,他对我的申报书进行了多轮精细的审阅和修改,并在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创新性等方面提出了至关重要的建设性意见。”

2025年5月 刘献礼教授莅临荣成学院做青年教师成长讲座

2025年1月 岳彩旭教授莅临荣成学院做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申报经验分享讲座

教书育人:在传承中延续科研薪火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丁明娜博士始终将人才培养视为己任,在教学与科研的双向赋能中培育创新人才。她为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主讲《机械制图》与《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等核心课程,以其“理论深度融合产业实践”的独特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好评。在课堂上,她善于将自己的科研案例转化为教学素材,通过“项目式教学+科研反哺”模式,让抽象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课堂之外,作为创新实验室的负责人,她悉心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在她指导下,学生团队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先进成图大赛国家级和省级奖项等多项荣誉。

“科研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更是带团队、育人才的过程。”丁明娜表示,“看着学生在科研道路上成长起来,比自己出成果更让人开心。”

2025年6月毕业季 丁老师与实验室全体成员合影

展望未来:以创新之力服务制造强国建设

对于未来,丁明娜充满期待:“这次项目获批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将继续深耕复杂刀具设计与智能监测领域,力争在航空航天制造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培养更多既懂理论、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秀学生——这才是高校教师最重要的使命。”

在丁明娜博士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的最美模样:以创新为刃,勇攀科研高峰;以育人为责,传承学术薪火。这份对科研与教育事业的"双向奔赴",正是推动学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最动人力量。

版权所有 哈尔滨理工大学(威海)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学院路2006号

邮编:264300

  • 微信公众号

  • 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