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艺术系的崔永敏老师,同事们的印象都是“女神”、“淡定”、“气质优雅”、“艺术系最年轻的副教授”……所有这些都是大家眼中的崔老师。但是,通过这次教学创新大赛,让我们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
崔老师自幼父母教育极其严格,因家教缘故,养成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受父亲影响,自幼对绘画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在父母的支持下,她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人生道路。经过刻苦学习,200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并于四年后顺利升入本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包装结构设计研究方向研究生。通过七年对专业的刻苦钻研,进一步造就了她对专业的热情。硕士毕业后,崔老师收到深圳互联网多家公司的offer并前往深圳工作一年。但她心中始终藏着一个教育梦,最终在2012年选择来到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艺术系任教。
眼含星辰 心向璀璨
因为有企业工作的经验,崔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企业的经验带入课堂,进行应用项目式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12年,她在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了文科组二等奖的成绩,“以赛促教”,比赛结束后,她没有满足于目前的成绩,深感作为一名教师责任重大,她开始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课程教学如何能真正影响学生?艺术的专业核心课与基础课应该如何衔接,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对学生的培养?这些问题困扰着她,却始终找不到答案,崔老师甚至在当时学校教师培训资源不充足的时候,自费一万多去北京参加培训,寻找解决教学困境的方法。当她困惑之时,马列教研部王雅文教授的一句话“艺术的课程应该增加人文素养”让崔老师醍醐灌顶,受益终身。她明白了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所在:文化底蕴亟需增加和沉淀,文化的积淀才是教学生命力之所在。
从那次教学比赛以后,崔老师每天坚持一小时的阅读。她意识到只有把自己的这一桶水不断增加,才能反馈给学生一瓢水!她开始了饥饿式学习,从专业设计方法论到哲学、历史,从人物传记到世界名著……除了上课、备课的时间,她不断地阅读。遇到困惑时,从书中求答案;遇到迷茫时,与书中的名人对话。渐渐地,她发现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阅读体系,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之间,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摸清其中的脉络。在埋首于案牍之间,她明白了一句话:“阅读,告诉自己有多浅薄”。她更加努力不断沉淀自己,阅读渐渐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当读到,中国新闻发言人傅莹女士在《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一书中写道“我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被镜头盯得紧紧的,无数的聚光灯在我眼前频频爆闪、灿若星河,估计这一刻自己被拍照的次数比一辈子都多,不可能不深深感到惶恐”,字里行间,她看到了中国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时我们的前辈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深感敬佩;当读到,老子的《道德经》中第七章,“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让她明白了无私的伟大,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当读到,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写的《人生海海》时,深感朴实的文字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把善与恶、美与丑,刻画的淋漓尽致,她明白善良、仁义在黑暗面前,能屹立如山,温暖人心。这些书,都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她的价值观,她开始思考,这些人文精神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如何以视觉的语言把中国故事讲好。
后来,崔老师在艺术系率先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的活动。通过同读一本书,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对“内涵决定形式”方法论的理解,为学生的艺术创作生命注入灵魂和思考。在视觉语言课程中,讲到传达的原则时,想要更真切的让学生了解插画语言如何体现,书籍装帧语言如何体现传达的原则,崔老师与学生共同在课前阅读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让同学们思考:在如此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作者是如何体现时代精神?书籍设计的语言为何运用如此巧妙?在课堂上,同学们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他们端着书,仔细阅读书中的一行行文字,阐述其中的内涵,推导问题的答案。师生也在同读一本书的过程中达到了精神的共鸣,以及对艺术设计理解的碰撞。那一刻,崔老师热泪盈眶,感悟到:原来艺术课程的讲授从来不能孤立的讲授“术”,“道”的层面是学生更加需要的营养。有了这个成功的案例之后,崔老师开始推广这个教学方法,同学们的阅读量提升了,设计作品不再枯燥乏味、临摹抄袭,开始有了独立的思想,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设计。

开启征程 乘风破浪
十年的教学积累和磨炼,崔老师获学院推荐参加2022年黑龙江省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备赛过程中,预赛的教学设计撰写、录课准备、PPT打磨,崔老师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教学背后的逻辑关系。因为赛程长、要求高,对于选手是实力和毅力的双重考验,崔老师抗住了重重考验,对比赛内容进行梳理——修改完善——再梳理——再完善,不断重复,精益求精。教务、党办、现教的同事也在磨课和设备调试环节给予她极大帮助。为了使教学设计撰写规范,她查阅了大量的文献,逐字逐句修改,保证不出丝毫错误和疏漏。
在进入决赛准备阶段,更加严格的比赛要求对选手的心理考验又提升了难度。因为疫情影响需要进行线上比赛,崔老师和机械系杨东宇老师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模式可以参考,两人摸石头过河,一点一点梳理思路;看往届获奖选手作品,逐字逐句记录在本子上;不断揣摩优秀选手的汇报思路,互相批评指正,不断改进……就是这样一遍遍推翻、一遍遍重塑、一遍遍修正,最终呈现了15分钟的教学创新设计汇报。星光不问赶路人,努力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并把每件小事都做到极致。她坚信:有些累只能照亮自己,而教师这个职业的累不但能照亮自己,更能够照亮学生!带着这样的信念,崔老师和杨老师携手走进了决赛的现场。
决赛中,崔老师和杨老师分别在副高组和中级组,而她们的比赛次序正好是22号和20号,也就是说杨老师比赛完,崔老师只有25分钟的准备时间,而学院的设备只有一套,一旦中级组延时,那么崔老师将不能使用视频设备呈现比赛,可想而知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比赛效果将大打折扣。为了保障比赛顺利进行,两位老师制定了备选方案:如果杨东宇老师所在的中级组出现延时,崔老师将到就近房间进行汇报。
为了保证比赛不出任何纰漏,崔老师和杨老师开始了魔鬼式训练:高强度的训练让崔老师筋疲力尽,但必须咬牙坚持。有一次因为训练强度过大,崔老师出现了呕吐的现象。但是,她依然漱漱口坚持练习,只有一个信念:“好好发挥,保证完美,不辜负学校的期望”。因此,在不断地努力下,形成了肌肉记忆,练就了不管在任何环境中,依然可以稳定发挥,不受任何环境干扰的比赛心态。每当累到想放弃时,崔老师和杨老师便互相鼓励,互相提问:“我们为什么当老师,初心是什么?”她们的答案每次都是一致的:“当一名好老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着这样的信念,放弃为功名比赛的念头,一路心态良好,积极备赛。最终崔老师取得了黑龙江省副高组二等奖的好成绩。

眼里有诗 心向远方
教学,从来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有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不断突破自我的决心、敢为人先的勇气、爱生如子的胸怀。崔老师说她最喜欢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作为教师,她将谨记先生之理念,育国之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