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峥嵘载誉归——记2022年黑龙江省教学创新大赛中级组一等奖获得者机械系杨东宇老师

时间:2022-09-07浏览:1415

杨东宇老师201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车辆工程专业,在毕业时,同时收到了来自著名国企“上汽”和“一汽”的offer,但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来到荣成学院机械系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教师。工作之初,她受到了机械系陶福春、王春义、张学伟等老教师的指导和照顾,她始终记得前辈们常说“要敬畏教师职业、要敬畏讲台”。带着这份嘱托和期许,她立志要深耕教学,做一名能够照亮学生人生之路的好老师。

扎根教学 潜心钻研

从教十年来,杨东宇老师默默无闻的沉浸在热爱的教学中,反复研读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无论外界多么喧嚣,杨老师始终铭记着前辈的嘱托,保持着那份热爱教学的初心。教学对她而言不是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而是要坚守一生的事业。她内心饱含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师职业的敬畏,内心坚定地走在教学探索的路上。这十年来,她不断地尝试各种教学的创新方法,将抽象、枯燥的机械知识,用形象、简单、生动的语言传递给学生。通过不断挖掘课程相关的国家战略、重大工程,精心设计每一个启发式工程案例,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发现课程内容中蕴含的哲学原理,努力让学生感受到机械世界的奇妙,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投身机械行业的种子。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杨老师愿做那棵助力学生成长的树,那朵推动学生走向更远的云,那个唤醒学生科技报国热情的灵魂。  

默默耕耘 无私奉献

2018年以来,杨老师开始尝试从零开始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建设和完善所教课程的线上资源,并将自己建设的成果毫无保留地在系内共享,因为她深信,一个人的成果影响力终究是有限的,只有教学团队整体提升了,才会有更多的学生获益。她先后建立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材料力学》等课程的几百道练习题题库和试卷库;2019年,率先在机械系使用“雨课堂”,实行随堂测验和阶段考核,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2020年,在查阅了十几本参考书和几十篇参考文献之后,经多遍反复修改,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录制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视频,投放到超星平台,在学院首次尝试实践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效果良好,在全系推广共享,大大降低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2021年,在系主任王仲文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杨老师带领另外8位年轻教师利用寒假休息时间,查阅了近百篇参考文献,召开十余次线上会议,经反复研讨和多次修改后,制作了《毕业设计》线上教学资源,现已在超星平台投入使用,受到了全系各专业师生的一致好评,大大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指导效率和学习效率。

初露锋芒 星光闪耀

2021年11月,杨老师代表机械系参加荣成学院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为了能够为机械系争得荣誉,也为了检验自己从教十年的积淀,杨老师在半个月的备赛过程当中,整理了10个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每天反复演练数次,只要有时间,哪怕是在接送孩子的路上,她也不顾周围人异样的目光,边走边低声默背讲课内容。在比赛当天,尽管抽签结果是最后一个参赛,但她凭借着扎实的积累、稳健的教风、精彩的讲解赢得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并一举夺得了学院选拔赛的第一名,同时获学院推荐参加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机会。

蓄力远航 扬帆启程

2022年3月,又迎来了“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通知,接到通知时,距离提交校赛参赛资料的时间不足两周,需要准备4千字的教学成果汇报和两个学时的教学实录。面对这些压力,她也曾退缩过,但是为了给集体争得荣誉,为了给学生们树立奋勇拼搏的榜样,她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比赛之前,她知道过程会充满曲折和困难,但是直到真正开始筹备资料,才体会到各个细小环节都会遇到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日熬夜查阅参考文献、整理教学成果、凝练教学创新点、策划课堂实录的视频内容……,无数个夜晚辗转反侧,眼睁睁看着东方慢慢变白,几乎整夜未眠,依然咬牙拖着疲惫的身躯开启新一天的奋斗。星光不问赶路人,正是由于这样的坚持,既定任务在这两周通宵达旦的努力下终于完成,并顺利通过校内选拔获得了参加省赛的机会。

同袍同泽 偕作偕行

省赛包括网络评审和现场评审两部分。网络评审部分需要将教学创新汇报和课堂实录放在参赛平台上,接受来自省内各高校的多位专家评分,选出有资格参加现场评审的选手。现场评审选手还需要准备15分钟的创新汇报和10分钟的答辩,更加严格的赛制和更加高标准的要求无疑会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没有白天黑夜,没有周末假日,只有日复一日的查阅文献、整理资料、修改报告。一个月的时间查阅了近200余篇教学文献,一度眼睛疲劳到视觉模糊,每天的疲惫和绝望让她想要放弃数次,但内心不停地告诉自己必须坚持,绝不能放弃,一次次渡过重重难关,咬牙坚持下来。在比赛前半个月,杨老师每天对参赛内容进行不低于5次的背诵,每次15分钟的演讲,5次下来,好多时候都虚脱了,头晕眼花,但是她告诉自己,成败就在这一刻,能坚持才能成功,一定要战胜和突破自己,“育人先育己”,自己都不能坚持下去,凭什么告诉学生去勇敢地挑战未知。那是一段魔鬼式的训练日子,但靠着这份信念,她每天不断的打磨和训练参赛内容,在等待上课的间隙,在嘈杂的走廊,在陪孩子上下学的路上,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只要脑子还能思考就不停的练习,为的就是无论外界环境怎么变化,无论出现什么状况,都能处变不惊地在比赛现场把汇报讲好。

虽然比赛过程充满了挑战和苦难,但是却得到了很多同事的帮助。一起参赛的艺术系崔永敏老师,也一直给她鼓励。在比赛的当天,由于两位老师的比赛次序很接近,而比赛用的设备只有一套。在组委会已经通知入组准备的情况下,为了不打扰到杨老师比赛,崔老师始终不动声色,坚持到杨老师讲完,甚至做好了要放弃使用设备直接对着PPT完成比赛的准备;同系的王雪老师在杨老师备赛过程中帮忙反复修改、校对报告,细致到每个词语和标点符号都字斟句酌;祝建平老师,只要找到他帮忙提供资料,无论多晚,他都毫不迟疑地打开电脑发送资料;总校的孙苏平老师,素未谋面,在第一日比赛结束的晚上,杨老师向她发信息询问比赛情况时,孙老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柔声细语的安慰给了杨老师极大的勇气和力量;主管教学的董晶颢副院长始终关心着备赛工作,各方协调,多次亲临现场指导,不仅亲自修改报告还请总校专家帮忙指导;在疫情期间,为了保障线上比赛顺利进行,党办、教务、现教中心等很多同事也付出了艰辛,他们的名字并没有写在获奖证书上,但是他们的工作却功不可没。这就是同袍之谊吧!

感悟

工作十年是杨东宇老师默默蛰伏的十年,在这十年当中,她安静地沉浸在教学中,默默的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向前,她坚信,只要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命运不会亏待任何人。这次比赛让杨老师十年的积累终于有了展示的机会,就像科比在球衣退役仪式上说过的话:那些你清晨奋斗的时光,那些你熬夜拼搏的时光,那些你身心疲惫不想奋斗不想为难自己但又咬牙坚持下去的时光,这就是梦想,这就是梦想的力量,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梦想不会成真,但是更好的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