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锦上添花 提高教学质量新尝试——机械工程系教育教学工作侧记

时间:2017-05-08浏览:223

伴随着2008年荣成学院的第一批本、专科的招生,机械工程系迎来了第一批朝气蓬勃、渴求知识的学子。转眼间,机械工程系已经悄然走过九个年头,送走了6届的毕业生,时不时的会收到毕业生的电话或者消息,感谢当年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使其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九年来,机械工程系的教师们时刻都在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团队齐心协力 共谋教学发展

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稳步发展,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由刘新娜、刘丽芳、王石磊、杨东宇、孙晓宇等几位老师组成的机械基础教研团队主要讲授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学习其他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犹如一座高楼大厦的奠基石。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能力,九年来,他们始终坚持两周一次的教学研讨,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交流教学心得,探究新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沟通方式,几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图1 机械基础教研团队教师小组研讨

为了更好的适应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机械基础教学团队在充分调研和研讨其他院校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之后,提出了“以分析为基础,设计为主线,分析服务于设计”的教学指导思想,对《机械原理》课程率先进行了调整,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对“机构的结构与组成”一章进行充分研讨后,把教学重点由“结构分析”调整为如何应用“基本杆组”的思想去创造设计新机构,对大纲的这一调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相当活跃,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看到学生的进步,机械基础教研团队的老师们都感到欣慰,增加了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勇气。“瞬心法做机构运动分析”一节是《机械原理》课程关键性的章节,对学生记忆力要求相对较高,过去单纯的讲授计算,效果不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机械基础教研团队利用休息时间查阅资料、借鉴经验、重新构思部署,把过去单纯的计算调整到“齿轮机构的速比”、“凸轮机构基本参数的设计”的服务功能上,同时增加了与《工程力学》课程在“相对运动图解法”、“受力分析”交叉知识点的结合,使得学生建立起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一调整不仅使课堂教学变得轻松,学生清楚了两门课程的用途和联系,并且增强了记忆,课后学生反映良好。

在课程大纲调整之后,机械基础教研团队致力于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和应用知识的途径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机械基础教研团队主动承担起比起以往更多实践操作的工作量:结合各高校的电子教案,制作了充分体现机构运动特点的电子教案,大胆删除了“齿轮效率测定”这种验证性实验,增加了“机构运动创新”实验等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精心挑选合适的作业题和思考题,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解,教师再做讲评。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系列的新尝试,不仅使学生对机械原理整个课程体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将整个课程讲过的所有机构和机械传动联系在一起,取得不错的课堂效果,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回报,很多的学生因为《机械原理》的课程而喜欢动手操作,也有更多的学生走进实验室,更有的动手能力极强的学生因此得到启发、构思设想、努力钻研,设计出的作品在大学生机电创新大赛中获奖。看着学生通过学习真正的有所收获,机械基础教研团队的所有老师感到了最大的安慰。

九年来,机械基础教研团队的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探索研讨,交流心得体验,使得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了学生和督导老师的肯定。作为成功的案例在机械工程系得以推广,让更多的教师了解到,通过互助合作,承担起教师的责任,是可以共同提高系部整体的教学质量的。

图2机械工程系全体教师会议

(二)督导促进共提高 以赛促教助进课堂教学提升

荣成学院犹如初升的太阳,刚刚起步。机械工程系像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系中的各位教师大都是刚刚大学毕业的新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不足之处,所幸的是,各位教师都怀着一个爱生如子的情怀,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之上认真讲授、年轻教师与年长的教师交流沟通、教学相长、课余时间在一起讨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知识以更好的讲授。

机械工程系领导班子和督导与辅导员密切配合,设计出《课堂教学质量检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分类排队,对全系教师的教学水平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的听课,课后询问学生听课效果,并与教师及时交流,分享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在询问学生听课效果时,有学生普遍反映:“张璞乐老师上课很卖力,经常走到我们学生中间,实时为我们答疑解惑,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带动我们的积极性,我们愿意上他的课”。机械工程系领导班子与督导听课后发现,张老师上课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力很集中,听课状态很好。刚刚走出校门的丁明娜老师初上讲台,却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课;她课堂氛围活跃,和学生交流几乎没有代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学生喜欢她的为人,也喜欢她的课。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机械工程系领导班子与督导及辅导员把平时学生反应教学效果良好的课程,开展全系观摩教学,系里各位教师相互借鉴,努力钻研,教学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比赛是一种竞争,也是一种激励。经过研讨交流,各位教师普遍认同通过比赛当做一种教学水平提升的方法。为此,课堂之外,机械工程系把比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常态工作来抓,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比赛活动,比如教案大赛、讲课大赛、PPT课件大赛,在教案比赛中,菅晓霞老师撰写的教案共享于教师工作平台中,许多教师发出感慨“原来教案还可以这样写啊!”。在讲课比赛中,宋鸣老师讲课声音洪亮、表情生动、条理清楚、与学生频繁互动,营造了非常好的教学气氛,学生为宋老师的人格所感动。老师讲课风格各异,宋鸣、焦波、刘新娜、张璞乐、杨东宇、刘丽芳等多位老师脱颖而出。

图3 机械工程系宋鸣老师主讲的教学观摩活动

图4 机械工程系学生座谈会

(三)毕业设计精细化 教师智慧闪光芒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育重要的一环,学生要想做好毕业设计,就需要应用大学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训练。机械工程系领导班子对此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充分调研和论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加强过程管理。充分发挥系教学督导的作用,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全程跟踪式检查和记录。指导教师积极配合,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机械专业的焦波老师和丁明娜老师依据理工大学总校教务处制定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设计了荣成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设计的word模板和wps模板,并进行详细的标注,在此基础上焦波老师录制了《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设计》讲解视频,在内容和格式上进行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讲解,放置网盘,供其他指导教师和学生下载,极大的方便了学生更好的完成毕业设计。

严师出高徒,爱心暖心窝。焊接专业的兰虎老师以严厉出名,粗心马虎的论文需反复修改,学生对兰老师的学识及严肃的科研态度非常佩服,兰老师指导的学生的论文水平一致为是最高的,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毕业设计收获颇丰。

机电专业的王仲文老师在教学中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授课语言风趣,内容深入浅出,方法得当,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王老师秉承了其一贯的风格,严格严肃而不失轻松幽默,答辩结束后学生们总结:“作为王老师组的学生前期是辛苦和痛苦的,后期则是轻松而幸福的。”

机电专业的刘同亮老师,授课最大的特点是声音洪亮、铿锵有力!给三个班的学生上课从来不用麦克,同学们都说上刘老师的课特别的震撼!不仅如此刘老师对学生特别有爱心和耐心,工作以外大量的时间用在指导学生的创新实验上,在毕业设计工作中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指导了多名优秀毕业生,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

机电专业的张中然老师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而且知识面非常广,同学们喜欢张老师的课,原因是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都能激活思维、开拓视野,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张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不仅要写出高水平的毕业论文,而且要求一部分基础好的同学在短的时间内做出实物,既系统性的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考虑到了可行性,最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实为难能可贵!

每年毕业设计答辩后,机械工程系会都会举办毕业设计实物作品展,其中以张中然老师、刘同亮老师和王仲文老师带的学生的实物作品较为突出,每次都会邀请学院领导进行参观,学院领导对机械工程系的毕业设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毕业设计是理论教学过程的延续,也是对理论教学成果的检验和反馈,通过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和答辩中的表现,对照专业的培养目标,找到不足,进而调整大纲内容和学时,以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图5 机械工程系教师研讨毕业设计规范要求

(四)扬帆奋进谱新篇 硕果累累满园芳

唐代诗人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们最开心的是莫过于自己的学生能够取得成就。教师们深知机械工程系只有九年的历史,要想取得令人刮目的成绩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加多的努力。九年来,机械工程系的所有人员都在努力,特别是年轻的教师从未放弃过前进的脚步,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带领学生琢磨准备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其中刘同亮指导的《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赛《主从式高危作业机器人》获国家级一等奖、张中然指导的《可见光气象观测成像仪》获第十二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赵金涛指导的《自走式马铃薯收割机》获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等等。

而比赛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以赵金涛老师指导的比赛为例:2016年3月《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报名,然而在此之前,团队成员对于马铃薯的收获过程并不了解,国内相关资料又比较少,团队成员只能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国外马铃薯收获设备的相关资料,而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成了设计雏形,并参加了学校4月初举办的“知行杯”三维设计大赛,获得二等奖。这鼓舞了赵金涛老师和学生们的士气,决心冲刺全国总决赛,然而后续设计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顺利,赵老师和同学们又遇到了很多困难,主要问题集中在传送部分,在有限的车体空间下,传送过程中需要把土、马铃薯茎叶等杂质分离出去并保证马铃薯不受损伤,这就需要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结构又不能过于复杂。这可难坏了赵老师和同学们,经过三周的探讨与交流,推翻和融合了多种设计方案,最终采用传送带与分离装置交错运行的方式解决了以上问题。在赵老师和学生们近一年的坚持和努力下,最终《自走式马铃薯收割机》获得了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图6 赵金涛老师和学生获奖合影留念

这些创新项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在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程度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今后课程内容安排和学时分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机械工程系各位教师的不断努力,机械工程系毕业学子用人单位反映良好,其中,16届本科毕业生马同辉于2015年6月借助机械工程系《工程顶岗实习》机会开始在北京去哪科技软件有限公司(即“去哪儿网”)实习,并参与完善Qunar风控系统,实习期间,表现优异。并于16年7月获得学士学位后正式加入该公司主导完善Qunar风控系统,截止目前一年内累计规避风险事件17起,总计为单位减少损失约8千万元。而且机械工程系的考研率也不断提高,许多优秀学子考入全国各大知名高校,其中机电16届毕业生王洪旭被保送到“浙江大学”继续深造。即将毕业的511名13级学生中,74人被各大高校录取,录取率为14.48%,其中985/211院校录取30人,录取率为5.87%,占已录取人数的40.54%,值得一提的是材型13级白英浩和刘跃两位同学,更是考出总分超过400分的好成绩,分别被“山东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录取。

图7 机械工程系2017年考研光荣榜

十年磨一剑。荣成学院机械工程系在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之路上,已走过9个年头,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特别是2015年4月新的机械工程系组建以来,各项工作均得到显著的进步与提高。目前,大批青年骨干教师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选择去外校继续深造,目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在读博士6人,在教学实践中青年教师正在茁壮成长,一批教学明星犹如一颗颗新星正冉冉升起,那时荣成学院的夜空该是多么璀璨啊!